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實驗劇團演出《闖幽州》
2021年12月29日晚,山東省濟南市文化西路117號山東劇院的后臺,幾個身著戲裝的孩子從舞臺匆匆跑下。他們氣喘吁吁,戲裝下的單衣早已濕透。站在一旁的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柴心記輕輕拍著孩子們的肩膀,自言自語道:“你們在臺上的一小步,是咱地方戲保護的一大步。”當晚,新編山東梆子傳統劇《闖幽州》在山東劇院上演,獲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與好評。臺上全部演員均為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實驗劇團的學生,平均年齡不超過20歲。這是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八年磨一劍”、為山東地方戲傳承發展培養青年人才的務實之舉。
破解“高調”背后的“氣虛”
1月3日,農歷臘月第一天,元旦假期最后一天。泉城街頭的路人行色匆匆,從解放路走過,若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在路北靠近濟南市中心醫院的位置有一個小院。這里是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實驗劇團的駐地。
雖然是假期,雖然排練場地的條件十分簡陋,但幾十個孩子卻練得不亦樂乎。王翰琳是其中之一。
19歲的王翰琳是濟南市萊蕪區人,目前擔任山東梆子實驗劇團樂隊大提琴手。8年前,10歲的王翰琳在老家玩,頭一次見到當地山東梆子劇團的惠民演出。“當時小,不知道臺上演員在唱什么,就是覺得很好聽。”她說,那次演出給自己心里種下一粒種子。沒過多久,適逢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招收山東梆子專業學生,她報了名。
2021年12月29日晚的《闖幽州》演出,王翰琳也參與了。結束后,她給家人打了一個電話,分享了其頭一回全程參與大戲創作的喜悅。
山東梆子舊稱“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因其定弦、調門都比較高而得名。山東梆子自清代初年傳入山東,廣泛流傳于魯西、魯南廣大地區,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山東梆子在內的地方戲曲傳承發展進入低谷,山東多家山東梆子劇團被合并或撤銷,山東梆子人才隊伍的培養、劇種的傳承等面臨嚴峻挑戰。
有業內人士感慨:如果人才培養接不上趟,“高調”也難免“氣虛”。
2013年,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開設山東梆子專業,招收60名學生,學制6年。這是數十年來,山東首次通過職業教育形式,系統培養山東梆子人才,引發業內外廣泛關注。招生對象是小學在校生及畢業生,年齡在10歲至13歲之間。學生們不僅學習語、數、外等公共基礎課程,還要參加武功、身段等專業實訓。
從“團帶班”到學校教育
王翰琳說,通過參與《闖幽州》演出,她和同學們最大的收獲是進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戲曲。“排練的日日夜夜,大家擰成一股繩,沒有哪個同學因為怕累嫌冷而缺席。”她認為,戲曲人靠的就是實踐,舞臺上容不得半點虛假。從前期的學習到如今走上舞臺,她覺得自己向合格的文藝工作者又邁進了一步。
山東省京劇院黨委書記、院長蔣慶鵬看完《闖幽州》演出后連聲贊嘆。他說,青年演員的精彩表現出乎他的預料。文藝院團的發展、文藝事業的繁榮,人才是關鍵因素。好比房屋的四梁八柱,沒有青年人才的支撐,戲曲的傳承發展就沒有后勁。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培養的這批孩子,勢必為地方戲曲的振興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業內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啟示。
區別于以往地方戲曲“團帶班”“團辦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創新發展校團一體化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攜手省內有關藝術院團,通過產教融合、校團合作,實現傳統的口傳心授和現代戲曲教育相結合,山東梆子專業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著力夯實學生的基本功。
為給山東梆子專業的學生提供充分保障,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濟南市教育局等單位,給予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鼎力支持。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戲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具有山東特點的戲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制定促進戲曲教育招生的政策、減輕戲曲中專學生的經濟負擔等。
同時,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還與菏澤學院合作舉辦山東梆子高職教育,實現了中職、高職貫通培養。
未來的路還很長
家住濟南市甸柳莊社區的戲迷王傳海,用“可喜可賀”形容自己看《闖幽州》的感受。“喜的是,今晚走上舞臺的,多是十七八歲的孩子,一招一式,顯得非常老練,證明山東梆子后繼有人;賀的是,地方戲曲的傳承,在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的努力下,終于探索出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王傳海說,大家樂見舞臺上有更多新人涌現。
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黨委書記安立元介紹,多年來,得益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文藝院團及山東省教育廳、濟南市教育局等單位的支持,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理念,采取校團合作、名師指導等方式,開展戲曲職業教育領域的校團合作。希望畢業生能擔當起振興山東地方戲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為山東梆子在齊魯大地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安立元告訴記者,戲曲藝術講究“童子功”,戲曲人才培養的黃金年齡段是10歲到18歲。未來,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將持續探索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著眼地方戲曲發展的態勢,借助文藝事業日趨繁榮的契機,準確把握社會對戲曲人才、劇目的需求動向,不斷優化戲曲人才供給,為繁榮發展山東省戲曲事業提供強有力的教育和人才支撐。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鯤表示,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創新發展校團一體化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攜手省內各山東梆子院團一起,通過產教融合、校團合作,實現傳統的口傳心授和現代戲曲教育相結合,也為新時代戲曲藝術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山東樣本”。
接下來,山東將充分考慮文化強省建設對高層次戲曲人才的需求特點。在辦好戲曲中專的基礎上,推廣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加大高層次戲曲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清風)
編輯:胡倩
忒色 金光閃閃的招牌下,咸陽市秦都區珠泉廣場夜市人潮涌動,熱鬧非凡 2024-08-01
忒色 為保護好黨家村古建筑,2014年以來,韓城市以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的《黨家村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總體方案》為基礎,結合黨家村實際,確定了黨家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三大項目 2024-07-31
忒色 2024-07-31
忒色 2024-07-26
忒色 本報記者 代澤均 攝 西安除熱門景點、大眾文化地標外,還藏著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符號”,今天,記者帶你避開人潮去打卡,共享一場暑期文旅“盛宴” 2024-07-25
忒色 “逛夜市 品變化”系列報道⑤這里有座“漢風不夜城”7月14日晚,漢中市漢臺區飲馬池小吃城里燈火通明、美食飄香,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2024-07-24
忒色 2024-07-24
忒色 7月19日,中新網文章介紹道,來自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美國高校的學生與北京大學的師生一同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唐不夜城,并探訪陜西自貿區和新能源企業,感受古老與現代交匯的活力西安 2024-07-24
忒色 吸引40名自駕游愛好者踴躍參與,活動從西安出發,六天時間里,車友們駕車途經金佛山、酉陽桃花源、濯水古鎮、武隆四大景區,穿梭在大自然中,共同經歷一段難忘的旅程 2024-07-19
忒色 該立交開通后,通行時間有效縮短,城市交通壓力得到緩解 2024-07-19
忒色 鼓勵漢服生產企業注冊銷售企業,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的,鼓勵納入線上批發業統計,財政給予一定資金獎勵 202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