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映襯下的華清宮
曲江池遺址公園 記者 楊力 攝
王維詩《終南山》石刻
昆明池·七夕公園
詩經里小鎮航拍
今年以來,總臺春晚《山河詩長安》火爆出圈,隨著2024“山河詩長安”城際研學互通推介會、“詩韻長安”西安地鐵國風等活動的舉辦,唐詩成為西安文旅融合的又一張金名片。如今,古詩詞里的長安繁華之地,或成為文化地標,或成為市民休閑的公園,或成為游人如織的旅游景區,無不彰顯著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時代魅力。讓我們跟隨千年前的“詩意長安”來感受這條跨越時空的詩詞之旅。
千年詩經之旅 詩意灃河訴千秋
“長安八水”之一的灃河,庇秦嶺山脈之福蔭,受關中氣候之恩澤。幾千年來,灃河以其清澈的水源,滋養著沿岸的人們,以其秀麗的景色成為皇家囿苑和城郊游園,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吟詩賦詞揮毫潑墨。這條千年流淌的河流見證了周王朝的建立、禮樂文化以及《詩經》的誕生。“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據專家考證,《詩經》的內容絕大部分源自灃河一帶,其中僅“雅、頌”兩大板塊,能夠確認作于灃河之濱——豐鎬的詩歌就有132首之多,占整部《詩經》的43%。
3000年后的今天,依托灃河詩經文脈,再啟詩情詩意。沿灃河岸前行,植物空間、濕地空間和人行步道空間相互交融,這里有白鷺、白鶴、黑鸛、野鴨等千余種珍稀動植物,有6.8公里的國際自行車賽道、全民健身示范區等惠民設施,讓河流、植物、綠道、建筑相得益彰,這里一步一景,四季如詩。
漢唐穿越之旅 昆明池畔話織女
昆明池位于灃河東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人工湖。它起始于周朝,興盛于漢唐。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采用法天思想,按天上銀河兩邊左牽牛、右織女的布局在昆明池東西兩岸設置了牽牛和織女石像。它們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名詩因此而得。從牛郎織女神話故事衍生出的七夕文化,至今已延續了2000多年的歷史。因此,昆明池也被認為是七夕文化的發源地。
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游歷過昆明池,并留下不少詩篇,這些詩,將詩人的才情和昆明池的美景融為一體,令人回味無窮。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就對昆明池旖旎壯闊的自然景色和宮殿館舍做過生動的描繪。隋唐時,昆明池因遠離長安城中心,成為文人墨客尋找清靜、追昔思古之地。杜甫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感而發,寫下《牽牛織女》名篇,“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一詩中也有“歌鐘不盡意,白日落昆明”的記載,展示了詩人豪放豁達的才情。
悠悠昆明池流傳著多少動人的傳說和詩句,生發了帝王才子無限感慨和情思,這些傳說和詩作見證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更替。
唐詩愛情之旅 華清宮里憶長恨
回溯千年時光,周幽王以“一笑值千金”的烽火戲諸侯之典,讓驪山之巔鐫刻下歷史的印記。隨后,秦始皇的驪山湯、漢武帝的漢離宮、唐太宗的湯泉宮、唐高宗的溫泉宮,一座座宮殿在這片熱土上更迭。直至唐玄宗李隆基以其雄才大略,將這片寶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白居易在《驪宮高》中曾這樣描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此外,還有羅城環繞其間,夾道登山,復道通長安,將華清宮與大明宮、興慶宮緊密相連,織就了一幅盛世繁華的圖景。公元747年,新宮竣工,玄宗寄予“長生不老”之愿,賜名“華清宮”,寓意吉祥,期許永恒。而“華清池”之名,則首次躍然于白居易的詩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杜牧在《過華清宮》中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描繪了華清宮的空前盛況,標志著其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千官扈從驪山北,萬國來朝渭水東。”此句更是驪山華清宮顯赫地位與輝煌歷史的生動寫照。
華清宮最為人稱道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七夕星辰璀璨之夜,二人于長生殿內,互訴衷腸,共起山盟海誓。在這里,兩人許下“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長生殿見證了帝王愛情,也見證了唐朝的歷史變遷。它的存在,讓人們在感慨愛情美好的同時,也不禁對歷史的滄桑變幻產生深思。
曲江流飲之旅 文人墨客共吟“曲江詩”
7月上旬,曲江池內郁郁蔥蔥、碧水微瀾。許多市民在湖邊晨練、散步,一些游人專心致志地瀏覽鐫刻在道旁的唐詩。這些源自1000多年前的臨水賦詩,成為穿越千年的永恒經典。
“曲”在古漢語中有“隅”的意思。“隅”從“阜”,即土山,山水彎曲邊角處。據《全唐詩》記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張籍、元稹、劉禹錫、韋應物、溫庭筠、盧照鄰等都曾到曲江一游,給世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在唐詩中形成了一類“曲江詩”。
按照唐代的科舉制度,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的春天。而這時的長安正是春風輕拂、鮮花盛開的季節。城東南的曲江一帶春意更濃,正好是進行宴游的絕佳場所。進士放榜后,要舉行許多活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宴會,當屬曲江宴會(又稱曲江關宴)。新科進士在這里乘興聚會,放杯至盤上,放盤于曲流上,盤隨水轉,轉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曲江流飲遂成一時盛事,因此也留下許多著名詩篇。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后》這首詩就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唐代詩人孟郊在46歲進士及第后的歡快心情。“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是詩圣杜甫對曲江池自然美景的生動描繪。除了“曲江流飲”,還有“雁塔題名”“杏園關宴”“寒窯故事”等典故傳說,使曲江池聲名遠播,文脈流長。
終南詩意之旅 一座終南山,半部西安史
“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對于西安而言,可以說“一座終南山,半部西安史。”
最早描寫終南山的詩詞,還要追溯到《詩經》,《詩經·小雅·天保》中有云“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終南山的堅固恒久與日月之恒定、松柏之長青聯系在一起,成為中國最早的祝福語,后世以“壽比南山”為祝頌之辭,就連終南山上的松柏也跟著沾光,被譽為“南山不老松”。如今,翠華山景區的迎賓松就是終南山松柏的真實寫照,目前也是西安市古樹名木。
唐代王維為代表的眾多詩人寫下同名詩《終南山》,讓今日終南山中美景與文化交融的秉性亙古未移。
王維的《終南山》中寫道:“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全詩描繪了終南山巍峨壯麗、白云青靄的萬千氣象。
如今,詩歌描寫的地點都在翠華山獨特的“山崩地質地貌”顯現。壯觀的崩塌石海,幽深的奇異洞穴,迷人的堰塞湖泊。這里既是一部研究大陸復合造山帶的地質教科書,更是地質學家探求地球歷史和深部奧秘的天然實驗室。
折柳送別之旅 灞浐風煙函谷路
從古至今,灞水兩岸多植柳樹。春風拂過,柳絮漫天,飄飄揚揚,恰似一場飛雪,形成著名的“關中八景”之“灞柳風雪”。
古代還有“折柳送別”的傳統。“柳”字諧音“留”,表達挽留之意。灞橋是古人離別長安,前往邊塞及東部之地的必經之地,人們常在這里送別親友,留下許多優美的詩篇。如李白的《灞陵行送別》 、杜甫的《柳邊》、 李商隱的《灞岸》、李山甫的《柳十首》等。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隱等大詩人歌詠霸陵灞河灞橋和白鹿原的詩歌竟達到近300篇(首),其中約占近三分之二的詩歌為描寫“折柳送別”的內容。
在這當中,白居易的《長樂亭留別》無疑是浐灞送別詩中的代表之作:“灞浐風煙函谷路,曾經幾度別長安。”灞河柳、函谷路、長樂亭,都讓詩人感到依戀和傷感。
如今,“灞柳風雪”所在地已規劃成為現代化的灞橋生態濕地公園,重現昔日長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飛雪”美景,使灞河的歷史文化和鄉土風情得以復蘇和發揚。
西安唐詩游線路推薦
秦嶺山水田園詩之旅
樊川公園、杜甫紀念館(杜甫《九日五首·其四》: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輞川詩畫小鎮(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李白《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 。)
唐詩中的盛唐之旅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大雁塔北廣場(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曲江池遺址公園(盧綸《曲江春望》:菖蒲翻葉柳交枝,暗上蓮舟鳥不知。)興慶宮公園(李白《清平調·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驪山風景區(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抒情詩” 千古風流之旅
渭水河畔(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藍關古道(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昆明池·七夕公園(杜甫《秋興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樂游原、青龍寺(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渼陂湖(杜甫《渼陂行》 :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灞橋生態濕地公園(白居易《長樂亭留別》:灞浐風煙函谷路,曾經幾度別長安。)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