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游客在鄭國渠旅游風景區觀賞桃花(資料照片)。
鄭國渠旅游風景區(6月19日攝)。
本報記者 張樂佳文/圖
“叫西腳推東腳噢喲”……6月21日,在鄭國渠旅游風景區,鏗鏘有力的涇河號子響徹峽谷。岸邊,等待乘坐觀光船的游客排起長龍。鄭國渠,這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惠農工程,如今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
“深挖鄭國渠渠首歷史文化價值,再現‘天下第一渠’獨特魅力。”今年,咸陽將開發建設鄭國渠寫進了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從“治水而興”到“文旅而興”,鄭國渠農文旅融合發展迎來新機遇。
水利興農
6月21日,在涇陽縣橋底鎮東溝村,村民正在進行夏灌作業。田地里,水渠的小閘門一提,渠水汩汩流向農田。
身處渭北旱腰帶地區,許多像東溝村這樣的村莊,都因涇惠渠水而“活”。
“今年夏灌抗旱工作啟動以來,我們密切關注灌區土壤墑情和作物出苗狀態,組建澆地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灌溉需求,積極動員群眾灌溉抗旱。”陜西省涇惠渠灌溉中心高陵總站站長馮新建向記者介紹,截至6月21日,涇惠渠灌區夏灌斗口累計引水1680萬立方米,累計灌溉農田20余萬畝。
渠水潤千秋。在鄭國渠修成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在這里完善水利設施,與鄭國渠一脈相承的歷代引涇灌溉工程都為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著穩定的水源保障。1932年建成的涇惠渠,是我國第一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興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也是鄭國渠的第六代工程。
近年來,隨著灌溉工程不斷改造升級,涇惠渠的灌溉面積從59萬畝增至146.5萬畝,灌區糧食畝產量連年攀升。該灌區以全省2.4%的耕地面積生產出全省5.8%的糧食,成為陜西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當地以鄭國渠為核心,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將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在咸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按照‘管委會+運營公司+景區’模式,市縣聯動打造鄭國渠遺址區、風景區、鄉村振興區,致力于再現‘天下第一渠’盛景。”涇陽縣委書記郝瑞耀表示。
旅游興業
“這些年,景區建設好了,游客越來越多。”6月14日,在鄭國渠旅游風景區,保安楊革命給記者講述他和鄭國渠的故事。
楊革命是涇陽縣王橋鎮船頭村村民,如今在景區里當保安,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
“過去,我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穩定。如今在景區工作,離家近,收入也不錯,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楊革命說。
楊革命的好生活得益于鄭國渠旅游業的興起。如今,最早的鄭國渠渠首只剩一座紀念石碑供人憑吊,但這里的峽谷風光和蘊藏的水利文化,為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
2004年,浙江人趙良妙到涇陽縣投資建設水電站時,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下決心開發鄭國渠旅游風景區。2017年,在趙良妙和團隊的努力下,一個國家級旅游景區——鄭國渠旅游風景區建成了。
“我們希望綜合開發更多業態,為當地群眾打開更多致富渠道。”趙良妙說,景區持續開發涇河旅游資源,已培育出休閑度假、非遺體驗、親子研學、精品民宿等多種業態。今年“五一”假期,鄭國渠旅游風景區單日最高客流量近2萬人次。
景區開發建設、旅游交通、民宿運營、農產品銷售……隨著景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出現了。截至目前,鄭國渠旅游風景區已吸納周邊村民300多人就業,讓更多群眾共享旅游發展成果。
如今的鄭國渠旅游風景區,渠岸綠樹成蔭、湖面碧波蕩漾、廊橋古樸典雅。在這里,游客可以領略美麗的自然景觀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們計劃今年建成鄭國渠博物館,并全面提升景區軟硬件設施。”趙良妙說,“文化是景區的靈魂,深挖文化將帶動旅游業更好地發展。”
農文旅相融
“這是我們云陽鎮的普羅旺斯西紅柿,歡迎品嘗。”
“涇陽茯茶600多年歷史傳承,品質上乘。”
……
3月,關中平原城市群文旅路演推廣暨2024咸陽旅游季·鄭國渠山野桃花節在鄭國渠旅游風景區舉行。在特色產品展銷臺前,熱情的吆喝聲不斷,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品嘗、購買。
每年春天,鄭國渠兩岸百畝桃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作為鄭國渠旅游風景區標志性文旅活動之一,鄭國渠山野桃花節已連續舉辦6屆。今年,來自西安、寶雞、運城、臨汾、三門峽等地的文旅從業者齊聚于此,推介旅游產品、尋求合作,鄭國渠不斷提升知名度,叫響農文旅品牌。
“本次活動的舉辦,進一步架起了涇陽對外開放合作的橋梁,吸引更多人走進涇陽,為涇陽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郝瑞耀表示。
鄭國渠旅游風景區的發展是涇陽縣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涇陽縣積極打造全域旅游品牌,依托“山水茶農商”資源,發展研學游、工業游、鄉村游、茯茶游等多業態融合旅游產業。2023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49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4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鞏固拓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一體化推進農文旅產業發展,構建‘日月同輝、五彩斑斕’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郝瑞耀說。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