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鵬(左一)帶領學生觀摩壁畫。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郭詩夢
訪談嘉賓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王江鵬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瑞哲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彭先霖
描繪線條、暈染上色,勾勒描畫之間,漢唐壁畫仿佛穿越時空,展現在大家眼前……6月17日,在西北大學長安校區東學樓1507教室,學生們在藝術學院副院長王江鵬的指導下認真制作壁畫。
我國的壁畫文化由來已久,已有上千年歷史。壁畫研究橫跨考古、現代科技、藝術等多個領域。多年來,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的教師團隊潛心研究漢唐壁畫,建立系統的教學體系并將其不斷發揚光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
問:歷朝歷代都有壁畫,西北大學為何以漢唐壁畫為研究主線?
王江鵬:漢唐壁畫很有代表性。一方面,它是古代壁畫藝術發展的巔峰,繪畫觀念和形色法則相對成熟完善,并規范了后世壁畫的基本法則;另一方面,它是當時繪畫藝術的主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中國繪畫的發展水平和審美觀念。這些壁畫反映了中古時期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文化發展狀況,是我們研究中古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我們將漢唐壁畫作為教學研究主線,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國家積極倡導全面提升文物藝術品傳承開發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對文物藝術品保護利用開發的人才需求不斷加大;二是陜西有豐富的漢唐壁畫遺存,如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壁畫墓、唐代韓休墓壁畫、唐代李道堅墓壁畫等。依托陜西豐富的漢唐壁畫資源、西北大學的考古與信息技術學科優勢,以及藝術學院的跨學科師資力量,我們學校建立了漢唐壁畫特色課程體系。
問:您覺得研究、學習漢唐壁畫的意義是什么?
李瑞哲:對經典繪畫作品、繪畫主題的復制或再創作是中國藝術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之一。通過對壁畫的學習和研究,學生們熟練掌握漢唐時期壁畫的繪制技法,感悟其風格特色,加強了對整個漢唐藝術審美的了解。學生們對壁畫作品的摹制也是一種物質層面的延續,對保護傳承古代藝術遺產以及對后來的壁畫修復有所裨益。
問:在日常教學中,您如何教學生制作壁畫?
王江鵬:在壁畫制作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線條和暈染上色技法的訓練,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
就我們現在的課程教學來說,制作泥板、過稿、勾線、上色、做舊是漢唐壁畫制作的5個步驟。過稿之后,我們一般先用淡墨線勾勒形體輪廓并開始關注細部的造型;然后進行設色,主要運用單色平涂、暈染、點染、隨線描彩等技法;最后用墨線勾定,這是最考驗功底的關鍵工序。在摹制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對不同時段、不同地域壁畫的地仗層以及顏料層的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從而采用適宜的方法復原壁畫,力求最大程度還原漢唐時期的風格特征。
問:您覺得教學生摹制壁畫的難點在哪里?如何克服這些困難?
李瑞哲:結合我多年的考古經歷來看,個性鮮明、技法各異的古代藝術家或匠師制作的壁畫風格多樣、各具特色。這也構成了漢唐壁畫藝術的豐富性。
摹制復原壁畫并非是對古代繪畫簡單刻板地模仿,而是用心體悟古代繪畫匠師的創作靈感,并在此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摹制出古代壁畫的精髓。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摹制漢唐壁畫,我們會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實地考察,近距離觀摩壁畫原作;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來校開展講座,提升學生對壁畫的理解。我們還打算邀請在文博領域深耕多年的技師或專家來校內教授壁畫制作和修復方法,讓學生對壁畫的修復方法有科學的認識和深入的把握。
問:在數字復原壁畫技術上,學校取得了哪些成就?
彭先霖:傳統修復方法依賴于專家經驗且時間漫長。我們期望能通過數字化手段助力壁畫的高效修復。目前,我們針對壁畫上不同類型的病害制定了相應修復策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受損壁畫的圖像復原,有力推進了漢唐壁畫鑒賞與摹制的學術發展。
藝術學院的漢唐壁畫鑒賞與摹制課程在2024年入選第三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學院舉辦的2022級美術品鑒賞與修復方向的結課展覽,得到了校內外的一致好評。
問:通過多年的教學,您覺得壁畫學習為學生帶來了哪些收獲?
彭先霖:學校有不少畢業生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甘肅博物館等國內眾多知名博物館工作。他們認為,在學校學習的壁畫相關課程能給予壁畫修復和藝術創作道路以理論和實踐的堅實支撐。
不少在校學生表示,學校的這些課程為他們了解壁畫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萌生了未來從事美術品鑒賞與修復工作的想法。他們也想做壁畫的宣傳者,讓更多人了解壁畫、保護古代壁畫藝術。
問:對于漢唐壁畫的相關課程建設,學校下一步的規劃是什么?
王江鵬: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們會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在教學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構建新型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搭建藝術創作、創造性想象、藝術理論、考古、藝術復原修復、科技保護、作品鑒賞、全媒體藝術有機融合的平臺,深入挖掘古代壁畫遺產中蘊含的文化藝術“密碼”,實現古代壁畫的當代價值。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