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宜君縣哭泉鎮的孟姜女像(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仵永杰攝
綠樹掩映中的孟姜女祠(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許建磊攝
孟姜女祠的工作人員在接泉水(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仵永杰攝
本報記者 仵永杰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其中,《孟姜女哭長城》內容豐富、流傳廣泛。山東、河北、陜西等地均為孟姜女傳說的流傳地。
人們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描畫”孟姜女形象。在講述和傳播的過程中,孟姜女傳說逐漸豐富起來。
陜西銅川的孟姜女傳說講述了孟姜女從出生到成親,再到尋夫、返程、去世的全過程。位于銅川境內的孟姜塬村、孟姜女祠、扳轉山等地均與孟姜女傳說相互印證。
故事是有生命的
“最瑰麗最奔放的想象力往往來自民間……在神話的創造者那里,世界呈現出一種簡潔而溫暖的線條。”在以孟姜女傳說為原型的文學作品《碧奴》的自序中,作家蘇童對神話的理解直達本質。而流傳于銅川的孟姜女傳說,將奔放、率性等神話故事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銅川孟姜女傳說自成體系,細節生動。”6月3日,在位于銅川市印臺區的孟姜女祠,孟姜女傳說的市級傳承人秦隴華向游客講述。
在傳說中,孟姜女如有神力相助,一路上遇水搭橋、遇山開路,將丈夫的遺骨背回家鄉。河流、山巒似乎能感知人情,大千世界的變幻更顯孟姜女的愛之深、情之濃、義之重。
傳說像一個巨大的“共享文檔”。一代又一代的講述者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對“文檔”進行無意識、自由化的“編輯”。孟姜女傳說無疑是經過多重“編輯”的結果。
“故事像動物一樣,是有生命的。它會傳代,會走路。只要傳一傳、走一走,它馬上會有增入的新材料,也必然會有削除的舊材料。”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在研究孟姜女傳說期間,這樣解釋“傳說如何形成”。
顧頡剛考證,孟姜女傳說的原型是《左傳》中杞梁妻拒絕在郊外接受吊唁其丈夫的故事。《檀弓》一書為原故事增加的“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為孟姜女傳說奠定了“哀傷”“哭泣”的總基調。《說苑》《列女傳》中增加了虛擬情節“杞梁妻哭崩城”。
孟姜女傳說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秦鳳崗認為,經過一代代改編,“杞梁妻哭崩城”的故事發生了質變,由歷史事實變成了虛構故事。銅川位于通往北部邊塞的要道上,途經這里的民夫不滿當時的苦重徭役,將“杞梁妻哭崩城”與秦始皇建長城相結合,便逐漸產生了孟姜女傳說。
感天動地出“哭泉”
多數人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經典傳說。但是,在銅川,孟姜女傳說與當地地理山川、風土人情緊密結合,內容更為豐富、人物形象更接地氣。
相傳,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孟姜塬村是孟姜女的出生地。孟姜塬村至今還流傳著“五龍聚會”“棒槌嶺”“皂角樹”等孟姜女傳說的相關內容。“孟姜塬村地貌特殊、溝壑縱橫,幾乎每座山嶺都和孟姜女傳說相關。”孟姜塬村村民顏開昌說。
孟姜塬村皂角樹的傳說特別有趣。孟姜女離家北上尋找丈夫時,順手將洗衣所用的棒槌插在門前。后來,棒槌長成了皂角樹。皂角樹果實有著和棒槌一樣的功效,可以用來清洗衣物。所以,這里的人將孟姜女視為皂角樹的創造者。
在孟姜塬村,道道山坡上都有孟姜女傳說的影子,似乎她始終生活在村中。傳說講述者將孟姜塬村所處地理環境與傳說結合起來,將故事原有的虛擬空間變為現實空間,也將原本樸素的景觀進行藝術性美化與提升。
傳說中,為尋丈夫,孟姜女離家北上。
背著丈夫遺骨返鄉經過宜君縣時,渴極了的她仰天大哭。哭聲感天動地,一股甘泉汩汩而出。從此,便有了“哭泉”這個地名。
秦鳳崗接觸孟姜女傳說,也是始于“哭泉”這個地名。20世紀50年代,在甘肅,秦鳳崗讀到現代詩《宜君縣哭泉》時很震動。“我對這首詩印象很深,就將‘哭泉’這個地名記住了。后來我才知道,‘哭泉’是因孟姜女而生。”秦鳳崗說。
一路上,孟姜女受盡艱辛,走到金山下時力竭而亡。后來,人們以金山為中心修建了孟姜女祠。在金山孟姜女祠門前,秦鳳崗寫下這樣的對聯:“淚泉不竭,姜女傳說滿華夏;殿宇重新,同官故里添神韻。”
黃土地上“長出來”的民間文學
秦鳳崗介紹,到明代時,孟姜女傳說大規模流行,婦孺皆知,不少地方興起為孟姜女建廟的活動。
為什么孟姜女傳說在明代流傳廣泛?
“當時,人們為了反對因修建長城而產生的繁重徭役,借孟姜女傳說表達自己對封建制度的反抗。”秦鳳崗說。
秦鳳崗認為,我國各地的孟姜女傳說若要追根溯源,大部分來自銅川。比如,云南個舊民歌這樣唱:“低頭吃水孟姜女,眼淚汪汪蔡伯喈。”可見,個舊民歌中吃水孟姜女的形象是受陜西哭泉傳說的影響。而且,銅川與孟姜女傳說相關的地名——淚泉、扳轉山、一掀土等也被“搬”到各地。
近年來,銅川市依托豐富的孟姜女傳說文化資源,在孟姜塬村打造“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區,定期舉辦秦文化主題活動。“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區還發展“花海民宿”“集裝箱民宿”等民宿產業,建成一個從黃土地中“長出來”的田園綜合體;推出作物栽培種植、農具制作等農耕研學課程,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農耕的魅力。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