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鳥銜環熏形器。 受訪者供圖
鳳翔區博物館綜合部主任李亮介紹鳳鳥銜環熏形器。 本報記者 孫亞婷攝
鳳鳥銜環熏形器底座上的紋飾。 受訪者供圖
鳳鳥銜環熏形器
姓名:鳳鳥銜環熏形器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年齡:2500多歲
出生時間:戰國時期
出土地:寶雞市鳳翔區
戶籍登記時間:1995年
現住址:鳳翔區博物館
本報記者 孫亞婷
銅色光華耀千古,精細冶鑄世無雙。素有“青銅器之鄉”之稱的陜西省寶雞市,物華天寶、人文薈萃。這里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居全國之首,種類豐富、紋飾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寶雞市鳳翔區的“鳳翔”二字,取自“鳳鳴岐山”的傳說,蘊含著濃濃的祥瑞之意。這里是夏商的雍州之城、周秦的王畿之地,有許多彌足珍貴的文物。
4月26日,記者來到鳳翔區博物館。展廳內,器型華美、紋飾瑰麗的鳳鳥銜環熏形器尤為亮眼,其頂部銜環的鳳鳥雙翅展開,仿佛正在奮力翱翔,展現了“鳳翔”的意蘊。
壹 小學生的偶然發現
1995年5月的一天,鳳翔縣(今寶雞市鳳翔區)迎來一場大雨。石家營鄉(今城關鎮)豆腐村12歲的男孩方國強走在上學的路上,不經意間看見路邊塄坎下有一個小鳥狀的東西。他想將“小鳥”從土里刨出來,又擔心上學遲到,就用泥土將“小鳥”掩埋起來。
放學后,方國強將東西從土里刨出,發現這原來是一個近似球形的銅疙瘩,頂部立著一只“小鳥”,“鳥嘴”里還銜著一個圓環。在距離這件東西不到一尺的地方,他又刨出了一個方匣狀的銅疙瘩。年幼的方國強不知道這兩件東西是干什么用的,就抱著東西興沖沖地跑回家,交給母親李喜鳳。
李喜鳳看到兒子抱回來的這兩個沾滿泥土的銅疙瘩,覺得不怎么起眼,就順手扔在了院子里。
沒過幾天,方國強從土里挖出東西的消息不脛而走。有人找到了李喜鳳家里,想要收購這兩件銅疙瘩。這讓李喜鳳意識到,兒子挖到的銅疙瘩可能是珍貴的文物。李喜鳳母子專程趕到鄉政府說明情況,將文物上交,并指引相關人員查看了文物出土現場。
李喜鳳母子保護并主動上交文物的行為,受到了當地政府的表揚,陜西省文物局也對其進行了獎勵。
“鳳鳥銜環熏形器是鳳翔區博物館的重器、雍城文物瑰寶。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我早就有所耳聞。2018年,我去尋訪了李喜鳳母子。”鳳翔區博物館綜合部主任李亮說,“從李喜鳳身上,我看到了群眾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正是有像李喜鳳母子這樣的愛國護寶群眾,才讓許多文物回歸到博物館,得到有效保護。”
貳 先秦文物用途成謎
鳳鳥銜環熏形器埋藏地下2500多年,出土時土銹黏結非常嚴重。李喜鳳母子上交文物后,當地文物工作者進行初步清理后立即將文物送到了陜西省考古所文物修復保護中心。
文物專業技術人員楊忙忙和德國文物保護專家一起,對文物進行了去銹除污、修復加固,兩塊銅疙瘩得以合二為一。
鳳鳥銜環熏形器通高35.5厘米,重4千克,由覆斗方形底座、空心斜角方柱、帶銜環鳳鳥的橢球形爐體3部分組成,空心斜角方柱起到連接底座與爐體的作用。橢球形爐體分為內外兩層,外層以80根S形銅絲盤繞而成,緊套在內層上。內層是一個球形容器,下部向外凸出一圓形平底,剛好置于外層底部的圓洞中。文物底部中央有一圓孔可與空心斜角方柱相通。從外形上看,這件文物很像熏爐,中空的方柱可作為煙道。于是,專家初步將其命名為“鳳鳥銜環銅熏爐”。
這件文物出土的地點在先秦古都雍城西部的姚家崗宮殿建筑遺址附近。雍城是秦人建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執政國君最多的都城,也是秦國第一座正式都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將都城遷到這里,并命名為雍城。時光流轉,一代代秦國國君在雍城勵精圖治,建立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基業,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根據這些歷史信息并結合當地的文物遺跡,有專家認為,鳳鳥銜環銅熏爐應當是戰國時期先秦王宮所用之物。
如今,這件文物為何被稱為“鳳鳥銜環熏形器”呢?
鳳翔區博物館工作人員雷豫介紹,這一文物展出后,文博界不少專家、學者前來參觀欣賞。有人提出,如果它是熏爐,為什么沒有鑄造放置香料的托盤呢?而且鏤空的爐體內為什么還要設計一層密不透風的內壁呢?
專家研究發現,同一時代的鏤蓋豆式熏爐,造型蓋頂大多鏤空,上面均勻分布若干小孔,以便煙氣向外散發,滿足古人在室內熏香除穢的需要。而這件文物,外表雖像熏爐,卻只有一條貫通上下的通道,并不具備熏爐的功能。
“這件文物的橢球形爐體上,有4個兩兩相對、嘴里銜環的獸首,從水平方向把外層分為上下兩半。我們發現,獸首是有卡扣的,原來應該能夠打開,但因為年代久遠,被銅銹銹住,如今難以打開。”雷豫說,“經過三維掃描可以看到,內層銅球是中空的。盡管知道了這些特征,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它真正的功能。”
有專家推測,它可能是當時的賞器,像裝飾物一樣。如今,文物專家將其形象地稱為“鳳鳥銜環熏形器”。
叁 鑄造工藝精湛復雜
戰國時期,青銅器的制作逐漸轉向了日常生活用品,造型追求實用和奇巧。這個時期的裝飾圖案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出現大量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紋飾,如宴樂、水陸攻戰、采桑和狩獵等。
“你看,這像不像一手拿戈、一手持盾的武士,在與旁邊縱向爬行、圓目突出的小獸搏斗。”雷豫指著鳳鳥銜環熏形器上的一處圖案說,“熏形器底座4個正立面和4個坡面上,紋的都是狩獵場景。”這些人物和動物紋飾繁復、雅致,工藝精巧,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藝。
專家研究發現,鳳鳥銜環熏形器鏤空的高浮雕圖案是通過失蠟法鑄成的。失蠟法是古代鑄造金屬器物的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鑄造出的器物表面光潔、尺寸準確、圖案精細。
用失蠟法鑄造器物時,首先要用蠟料制作出器物蠟模。蠟料具有受熱變軟、遇冷變硬、可塑性好的特點,能夠輕松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器物形狀。人們可以在蠟模表面雕刻出繁復的花紋圖案。
蠟模制作好之后,在其表面澆淋配制好的泥料,干燥后就形成了堅硬的泥質外殼。之后通過加熱,將蠟融化掉,剩下的泥殼就成了澆鑄金屬器物的外范。在制作完成的外范里澆鑄銅液,銅液深入外范的細微之處,各種復雜的形狀和精細的花紋就形成了。等銅液冷卻后,去掉泥殼外范,再進行精心打磨,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就制作完成了。
失蠟法工藝精湛復雜,對工匠的技藝要求很高。在如今的傳世青銅器中,運用失蠟法鑄造的非常少見。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曾侯乙尊盤、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云紋銅禁、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春秋蟠蛇紋鏤空鼎,均為失蠟法鑄造,精美異常,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鳳鳥銜環熏形器堪稱失蠟法成型工藝的代表作,現代工藝很難仿制。“這件設計巧妙、工藝復雜、鑄造精良的鎮館之寶與秦俑等文物一起,先后赴英、法、美、意、日等國展出,受到海內外友人的高度贊揚,在中華歷史文化的海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亮說。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