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人群骨骼創傷與病理現象多見,‘骨膜炎’、‘跪距面’高發,日常食物以粟、黍等為主,并攝入較多動物蛋白。”4月10日,記者從刊發在2024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上的《陜西清澗寨溝遺址后劉家塔商代墓葬科技考古鑒定與分析》一文中了解到,研究團隊通過商代貴族墓地——清澗后劉家塔商代墓葬出土人骨的碳十四年代測定、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取得了重要收獲。
后劉家塔墓地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家溝鎮后劉家塔村南,是陜北地區首次經科學考古發掘并確認的商代貴族墓地。2022年9月—12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墓地內的4座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金、銅、玉、陶等隨葬品和一些人類骨骼、動物骨骼和植物遺存。為深入了解該人群的生活年代、體質特征、食物結構和資源利用情況,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年代學聯合實驗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進行了碳十四年代測定,體質人類學、動植物考古學研究和穩定同位素分析,取得了重要收獲。
據了解,后劉家塔4座商代墓葬出土人骨6例,其中編號M1、M3的墓葬中各有2例,M2、M4墓葬中各有1例。這些人骨位于墓室、盜洞中或隨葬車輪附近。“左側第4跖骨骨干下部尖刺狀骨贅,疑似骨”“顱骨輕微多孔性骨肥厚,冠狀縫、矢狀縫及人字縫附近有針尖狀小孔”“兩側肩關節、膝關節輕度骨關節炎”“兩側脛骨重度骨膜炎,骨干中部有大面積板狀骨”……通過人骨鑒定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后劉家塔墓地所出6例個體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骼創傷和病理現象。“整體來看,后劉家塔商代貴族骨骼創傷與病理現象較多,脛腓骨骨膜炎、跖趾關節‘跪距面’現象高發。”據研究團隊專家介紹,骨膜炎是一種非特異性感染,可能由感染、創傷、癌癥、血管疾病、維生素A過量及其他疾病引起,其中感染和創傷是主要病因。在所有部位的骨骼中,脛骨罹患骨膜炎的概率很高,這可能與脛骨承重較大而溫度較低,距離表皮較近容易發生輕微感染等原因有關。后劉家塔商代人骨中罹患骨膜炎的共3例,兩側脛骨均受累,此外還波及腓骨和股骨,癥狀較為嚴重。
“跪距面”是一種出現在足部跖趾關節處的非病理性變形,目前我國發現的“跪距面”集中在商周時期。從文獻資料及商周時期人像來看,長期使用足尖點地式的跪坐姿勢,使跖趾關節頻繁背屈受力是導致“跪距面”的主要成因,這一特殊姿勢與當時缺少高足坐具和盛行的禮制規范有關。后劉家塔人骨中3例個體都有程度不等的“跪距面”,說明陜北晚商貴族的日常行為和禮儀規范可能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也習慣采用相似的跪坐姿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M3墓室人骨。該個體口腔疾病較多,肋骨多處骨折,肩、肘、膝關節有輕到中度的骨關節炎癥狀,脊柱也出現了退行性病變。與其他貴族相比,該個體生前似乎日常負重更多、生存壓力更大,整體健康狀況不佳。
研究團隊還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對后劉家塔出土6例人骨進行了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后劉家塔商代貴族的飲食結構高度一致,日常食物以粟、黍等為主并攝入較多動物蛋白。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