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內的青銅龍。 本報記者 趙茁軼攝
青銅龍的頭部細節。 本報記者 趙茁軼攝
青銅龍上的花紋。 本報記者 趙茁軼攝
楊文宗修復青銅龍時的工作照。 本報記者 王熙翻拍
青銅龍
名稱:青銅龍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年齡:2000余歲
戶籍登記時間:1993年
現住址:陜西歷史博物館
本報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王悅
提到陜西歷史博物館關于龍的館藏文物,游客的第一反應或許是精致小巧的赤金走龍,抑或是極富動感的鎏金鐵芯銅龍。其實,館內還有體型巨大、栩栩如生的青銅龍。
4月3日,記者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獨立展柜中看到精美的青銅龍時,不禁感嘆古人在制作大型器具時巧奪天工的手藝。不少游客竊竊私語,猜測其用途。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件謎一樣的文物,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奇 身世來歷之嘆
青銅龍的出土時間、地點至今仍是未解之謎。1993年冬天,西安市公安局的民警在打擊盜竊機動車犯罪行動中查獲了一輛車,在車內發現了一堆包裹嚴實的青銅殘件。青銅殘件銅銹斑駁,總共8塊,重92.5公斤。據犯罪分子供述,他們正準備將這些青銅殘件運往國外。
西安市公安局的民警將8塊青銅殘件移交給陜西歷史博物館。經文物修復專家反復研究、仔細拼對,青銅龍呈現在大家面前,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8塊青銅殘件中的兩塊拼對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龍頭,重達11.1公斤;一塊為龍尾;其余5塊是可拼對和不可拼對的龍身殘件,可以看到龍脊的樣子和重環紋飾。
文物修復專家根據龍尾殘件的造型及龍身殘件的形狀,反復觀察、對比,推斷出青銅龍的完整形態:4條龍伏地盤繞交錯在一起。如果這件文物是完整的,體量將非常驚人!
2001年5月,經過文物修復人員的努力,8塊殘件終于復原為兩條盤曲纏繞的青銅龍。龍體中空,頭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張口卷唇,角內卷而略上翹,頭頂部飾以云雷紋,身飾魚鱗紋。龍尾盤卷為中空的錐體,自下而上逆時針盤旋收縮,呈柱礎狀,紋飾為淺浮雕式魚鱗紋。整個龍體分鑄焊接而成,形體巨大,復原后長240厘米、寬100厘米、高40厘米,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青銅龍栩栩如生,給如今的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它并不完整的身軀,依然強烈震撼著世人。
巧 復原工藝之妙
青銅龍的修復一波三折。當初,8塊殘件由公安部門移交給陜西歷史博物館后,盡管文物專家已經判斷其為重器,卻因各種原因無力修復,殘件一直閑置在庫房中。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為了籌辦“中國——秦始皇的世紀”文物精華展,陜西歷史博物館受陜西省文物局委托,著手對這一文物進行修復、復原。楊文宗(現任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主持了此件文物的修復工作。
“接到任務以后,我們對它的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發現這件青銅龍是國內同時代關于龍的文物中體量較大的。遺憾的是,警方當時移交過來的只有部分殘段。”楊文宗說,“確定整個器型的走向,是我們進行保護復原時面臨的最大問題。為了掌握更多可靠的修復數據,我們邀請了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對青銅龍的時代、形制、用途進行論證。大家一致認為,青銅龍的鑄造時代應該屬于秦統一前后。”
面對這一“滄海遺珠”,楊文宗團隊迅速展開對青銅龍鑄造過程的研究。他們發現,青銅龍殘件表面留有焊鑄痕跡,殘件內部中空、有隔并殘留大量范土。因此可以判斷,青銅龍在鑄造時采用的是分鑄法。
研究過程中,楊文宗看到,龍身殘件接近龍腹兩側的部分不規則地分布有楔形小孔,這些小孔遠離龍身紋飾。經反復研究推斷,小孔應是制作型范時所用的楔形撐留下的。
楔形撐的作用是,在內范或外范表面制作時,使外范與芯之間形成一個窄小空間,即型腔。工匠向型腔內澆注青銅熔液,器物鑄成后,楔形撐就會脫落形成孔洞。使用這種工藝可以保證青銅器鑄造成形后,金屬器壁的薄厚一致。
文物專家在青銅龍上發現了3種紋飾:龍頭頂部飾云雷紋,龍脊兩側排列有重環紋飾,龍尾為浮雕式魚鱗紋。楊文宗認為,制作這樣的紋飾,古人可能采用了手工雕刻和小塊方模印紋法兩種工藝。
“我們在遵循文物保護修復真實性原則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恢復文物的原有形貌,既要讓觀眾了解到這件文物的藝術價值,又要讓專家學者區分出哪些是文物本體,哪些是我們修補的部分。”楊文宗說。
楊文宗介紹,青銅龍的制作時代及工藝是確定文物價值的關鍵因素,也是修復文物的必要條件。文物修復工作者根據青銅龍殘件的連接關系和形態特征,確定了青銅龍的原有形制,對于缺失部分,采用玻璃鋼進行了修復。
從分析研究、討論到實際修復,楊文宗團隊為青銅龍的新生付出艱辛努力。如今,它不再“沉睡”于庫房,而是以雄奇威猛的姿態走進公眾視野。
謎 巨龍用途之說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眾多館藏文物中,青銅龍以獨特的形態和巨大的體量,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與討論。
在深入研究和探討中,專家達成了共識:體型如此巨大的青銅龍,非常人所用,應為王室重器,代表著王室的尊貴與國家的威嚴。
對于其用途,專家卻意見各異。有專家認為青銅龍是祭祀的禮器。青銅龍象征4個方向,寓意著古人對天地的敬畏與祈求,可能用于重大的祭祀儀式,承載著古人對神靈的虔誠敬意。同時,青銅龍與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鳥柱青銅盆上的龍體極為相似,這一發現進一步增加了它用于祭祀的可能性。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青銅龍可能是大型樂器的底座。春秋戰國時期,大型樂器配備底座頗為常見。秦人向來追求浩大的氣勢,統一六國后,這種追求更是達到了頂峰。根據《禮記集解》《考工記》《史記》《三輔黃圖》等典籍中的說法,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后,曾收集天下兵器制作鐘鼓等,這件青銅龍很有可能是這一時期鑄造的大型樂器的底座。
此外,還有專家提出,青銅龍可能是陵墓主人的殉葬物。古代中國有黃帝乘龍升天的傳說。人們相信死后靈魂會升天,因此常常將珍貴的物品作為殉葬品,以陪伴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青銅龍以獨特的形態和精湛的工藝,寓意著逝者在來世能夠繼續享受榮耀。
也有專家猜測,青銅龍可能是大型建筑的筑礎,或者是鐘鉅的一部分。青銅龍體量巨大、形態穩定,可能被用作大型建筑的支撐或裝飾部分。鐘鉅作為古代樂器的一種,可能需要青銅龍這樣的底座來支撐和固定。
這些推測尚未得到確鑿的證據支持,但每一種推測都體現了青銅龍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