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村窖藏的逨鐘
楊家村出土的編镈和編鐘外形對比圖
□文/圖 卜 丁
陜西眉縣楊家村曾因多次發現青銅器窖藏而聞名遐邇。有別于2003年在該村發現的27件青銅禮器窖藏,1985年楊家村還曾發現過18件青銅樂器窖藏,其中包括我國首次發現的西周編镈,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
這些帶有“逨”字樣的青銅器
屬于當時西周高級貴族單氏家族
大家熟知2003年曾在楊家村發現的窖藏里有逨盉、逨鼎等27件青銅禮器,這些帶有“逨”字樣的青銅器,屬于當時西周高級貴族單氏家族。
早在1985年發現的楊家村青銅器窖藏中,也發現屬于“逨”的青銅器,均為樂器。當時窖藏打開后共出土18件編鐘,有镈3件、甬鐘15件,其中含有“逨”銘的甬鐘4件,國內分別保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和眉縣博物館。其中3件镈為我國首次發現的西周編镈,在考古界可謂轟動一時,它們現珍藏在眉縣博物館。
在眉縣博物館展柜前,館長孟爍介紹說,編镈和編鐘作為組合出現于西周,那時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件組合起來。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逐漸增多,有9件一組的和13件一組的等,編镈則多是3件一組。該館保存的這3件編镈形制、紋飾相同,大小不同,將編镈的使用提前到西周晚期,也是目前已知最完備的一套,意義重大。
以3件镈中最大的Ⅰ號镈為例,通高63.5厘米、鈕高19厘米。鈕為兩大鳥相對銜梁組成,舞部飾云雷紋,鉦部有四個扉棱,左右兩個扉棱各由兩只爬虎組成,前后兩個扉棱上端站立一只鳳鳥,下部為一龍首。四條扉棱將镈鉦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飾一大蟠螭紋,兩個大蟠螭紋組成一大獸面紋。正面下部有一凸出的小乳釘,以便區別正背面。該組镈線條流暢,裝飾圖案華麗生動,構圖巧妙嚴謹,給人一種厚重大氣的感覺,是西周編镈中的精品。
鼓樂齊鳴 金石玉振
“編鐘”:被譽為“中國古代樂器之王”
2000多年前,寶雞地區的西周貴族們在祭祀宴饗時,鼓樂齊鳴、金石玉振,遵守著禮樂制度。寶雞作為禮樂文明的肇基之地出土了較多的青銅器,那么1985年楊家村出土的這組編鐘有什么特點?
《周禮·春官》把樂器按照材料分為“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金”主要指金屬類樂器,如“編鐘”,其地位高貴、規模龐大、工藝復雜,更有著世上獨有的“一鐘雙音”的高科技,音域寬廣,沒有任何一種古代樂器可與之相媲美,被譽為“中國古代樂器之王”。眉縣博物館保存的編鐘完美體現了這些特點,這些編鐘中既有單音鐘也有雙音鐘。
孟爍介紹,根據器型的不同,編鐘分為镈、甬鐘和鈕鐘3種。镈為口平齊,能夠站立;甬鐘上方有一根很長的“甬”,于口上凹弧曲;鈕鐘下方的于口也是上凹弧曲,但舞部上方不是長甬,而是與镈一樣,鑄有鐘鈕。
保存在眉縣博物館的11件編鐘中有8件甬鐘,其中1件鐘體為扁圓筒形,甬部中空且與內腔相通,舞部飾云雷紋,篆間飾竊曲紋,鼓部飾蟠螭紋,鼓右飾一大鳥紋。經測音證實有大鳥紋者為雙音節,否則為單音節;旋上飾云雷紋,枚分平頂和尖突形兩種。
該鐘左右兩鼓和鉦間共有銘文129字,銘文記述“逨”繼承祖考職事,為四方“虞林”。結合銘文可知,“虞林”一職與《周禮·地官》中的“山虞”相似,主要掌管山林之政令。此鐘鼓部右側飾一大鳥紋飾,證明此鐘為雙音節鐘,敲擊正鼓部和側鼓部會發出不同的音,可見我國早在周代就掌握了“一鐘雙音”技術。
人們常把調解、調停爭端等意思稱為“斡旋”。眉縣博物館周肖燕介紹,其實這個詞語就來源于甬鐘,其甬部有一個球形突起叫“旋”,“旋”上有一個孔,稱為“斡”,統稱為“斡旋”。有了斡旋這樣的構件,甬鐘這種沉重的樂器便可以穩穩地懸掛于鐘架之上,從而發出更加穩定、更加清脆、更加和諧的聲音。
鐘镈有別:共同在宗廟中響起時
營造一種神圣而莊重的氣氛
“镈”作為編鐘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也是用來象征王侯貴族地位和財富的重要禮器。在具體演奏時,承擔著不同的音區,當它們共同在宗廟中響起時,營造出一種神圣而莊重的氣氛;當它們在國宴中響起,雄渾嚴正,眾音迭起、如洪似浪,彰顯著威嚴與莊重。
那么,當镈和鐘相比區別是什么?在具體的演奏中,它們承擔的是哪個聲部?
孟爍介紹,鐘和镈從外觀上乍一看,感覺它們外形相似,但仔細觀察,镈的口是平的,而鐘的口則是弧形。镈最初的用途與鼓相同,是用來加強節拍的樂器,常與鐘、磬配合使用,達到聲音的和諧圓融。
來自東漢的兩位大師曾對镈、鐘的形狀和在演奏中的作用做過描述。經學大師鄭玄在《禮儀·大射儀》篇中注“镈如鐘而大,奏樂,鼓镈為節”,史學、文學家班固在《白虎通·禮樂》著“镈者……節度之所生也”。據《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主編、天津音樂學院教授方建軍在該書中記錄“國內現存的四件逨鐘已經過音響測試”,其音階結構分別為宮、角(徵)、羽(宮)、羽(宮);方建軍教授認為“在實際演奏中,編镈當如載籍所言,‘奏樂以鼓蹲為節’,起到加強節拍的作用”。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豆軍紅介紹,鐘口設計成弧形,是為了讓鐘的音色回音更加悠長而延續,主要用來奏旋律;而镈設計成平口,是為了讓镈的音色能馬上“收住”,镈的聲音短促而有力,主要用作敲擊節拍,起著骨干音演奏的作用。兩者類似弦樂中的大提琴,起到了低音聲部的功能。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