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腳步漸近,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年味。1月25日,一個寒冷的冬日早晨,記者踏入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終南大道的觀山居,這里是鐘馗民俗信仰非遺傳承人王驥的工作室。在記者的注視下,他仔細地為一幅完美的鐘馗年畫木版進行最后的精加工。
完成最后一刀后,王驥站起身,一種滿足與釋然的微笑浮現在臉上。他介紹,“這塊板子是從網上淘的,花了400元。梨木質地細密堅硬、不容易磨損,我已經刻了半個多月了。”然后,他仔細為木版刷了兩遍油墨,“因為新木版吸油,如果涂得輕了,印出來的圖案會不夠清晰。”接著,輕輕覆上一張四尺紅宣紙,用一把新棕刷均勻地刷過,當宣紙被輕輕揭起時,一張線條流暢、圖案清晰的鐘馗墨線畫便躍然紙上。
王驥習慣將這種拓印方式簡稱為“印”。的確,木版年畫可以說是印刷術的鼻祖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通常,人們會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郁壘”二位尊神的名號,或者直接畫上二神的形象。
王驥是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終南山鐘馗信仰民俗》的代表性傳承人,鐘馗年畫是該項目的重要構成部分。2011年,王驥的父親成功申請了省級非遺傳承人,并創辦了西安鐘馗民俗文化旅游國家AAA級景區。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鐘馗信仰民俗,他們還投資創立了鐘馗文化傳習研究基地,使保護傳承成為常態化的工作。
從刻版到印刷,再到套色印刷,每一步都需要精細的技藝和專注的精神。每年春節來臨之際,王驥的家人都會齊心協力,投入到這項傳統而富有意義的制作中。家庭成員們各司其職,共同印制出精美的套色木版年畫和線雕木版年畫。
王驥說,“小小的木版年畫,不僅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對新年的期盼,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希望鐘馗年畫制作技藝得以代代相傳,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