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這朵菊花的配色咋樣?”
臨近年關,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旬邑彩貼剪紙省級傳承人何愛葉的家中,“巧手”們又聚集在一起創作彩貼剪紙作品,用指尖上的傳統技藝迎接龍年春節的到來。
“我們常聚在一起都是因為熱愛剪紙。”1月26日,旬邑彩貼剪紙市級傳承人李玲笑著說,大家圍坐在一起,互相學習,商討咋樣剪得好看,經常一剪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特別是在黃土高原地區,能見到造型多樣的剪紙。旬邑縣是“中國剪紙之鄉”,當地的剪紙在農村俗稱“窗花”。當地農村流傳著這樣的俗語:“生女娃,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哩。”意思是,生女兒要教會剪紙。在旬邑農村,形成了奶奶剪、媽媽剪、閨女剪等家庭、親屬和鄉鄰式的傳承方式。
“旬邑彩貼剪紙是在單色剪紙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剪紙藝術形式,是民間傳統剪紙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浪漫夸張的藝術效果。”何愛葉邊剪邊向記者介紹,這一民間藝術扎根于旬邑群眾的生產生活、歷史和社會環境中,貫穿于四時節令、婚喪壽宴等方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在“巧手”們圍坐的長桌上,一幅橙色襯底的“龍”主題彩貼剪紙作品十分醒目。作品中的龍層次豐富、配色大膽。
“這幅作品名叫《百財龍》。黑色的龍身在畫面中央,點綴著層層彩色貼紙,四周分布著白菜、蝙蝠、錢幣等寓意吉祥的裝飾圖案。”何愛葉說,她們正在創作的龍年彩貼剪紙作品表達了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新年愿望。
剪刀一張一合,“巧手”們聊些家長里短,談笑間一摞摞彩紙被剪成一個個蝙蝠、金幣小構件,隨后這些小構件被層層疊疊粘在一起,一個“富在眼前”的裝飾就制作完成了。
“我們通過剪、貼、襯3種工藝,把彩色紙粘拼、點綴,創作成一幅完整的彩貼剪紙作品。我們還用方言為彩貼剪紙作品創作了歌謠。”何愛葉說,“旬邑彩貼剪紙制作復雜。我們通常邊剪邊配色,顏色不好看就重來。每幅作品都傾注了大家的心血。對應的歌謠是對剪紙的詮釋,讓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旬邑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以傳承人才培養和技藝水平提升為抓手,成立彩貼剪紙相關協會、基金會,并廣泛開展普及性培訓和非遺進校園、彩貼剪紙展覽大賽等活動,同時對彩貼剪紙作品進行科學保護,建立數據庫,整理、歸檔相關作品。
截至目前,該縣有旬邑彩貼剪紙省級傳承人3人、市級傳承人5人、縣級傳承人14人。剪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傳承體系日趨完善。
“作為傳承人,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何愛葉說,她常組織傳承人和“巧手”們聚在一起創作作品,旬邑彩貼剪紙技藝在大家的交流中得到傳承和創新。
“我想幫助和帶領更多剪紙愛好者從事剪紙這個行業。”李玲說,她創辦剪紙合作社,為剪紙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現在,她每周進一次校園,為學生講授彩貼剪紙技藝,讓更多孩子了解彩貼剪紙。
《百財龍》《龍年豐順》《十二生肖》……剪刀在彩紙上“飛舞”,剪出了旬邑文化,剪出了鄉土味道,也剪出了濃濃年味。
“春節前,我們打算再創作幾幅以‘龍’為主題的作品,喜慶又應景。”何愛葉和其他“巧手”們再次投入到主題創作的熱烈討論中。
編輯:呼樂樂